
(接上期《寻找中国资产轴:(一)“十”字资产带》)
沿着“十”字资产带观察,可以看到,在这条资产带上分布着若干具有经济核心意义的城市群。
“十”字资产带城市群
“十”字资产带上的主要城市群,可根据历史及实际经济水平,大致分为三个梯队。
第一梯队
长三角城市群
上海+江苏、浙江、安徽三省(共41市)。
核心城市:上海、南京、杭州、合肥。
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
广州、深圳、珠海等广东9市+香港、澳门。
核心城市:香港、澳门、广州、深圳。
京津冀城市群
北京、天津+河北13市。
核心城市:北京、天津、雄安新区(未来规划)。
“十”字资产带上的主要城市群示意图
第二梯队
成渝城市群
重庆27区+四川15市。
核心城市:成都、重庆。
长江中游城市群
湖北武汉都市圈、湖南长株潭、江西昌九等。
核心城市:武汉、长沙、南昌。
中原城市群
河南+山西、河北、山东部分城市。
核心城市:郑州。
第三梯队
山东半岛城市群
青岛、济南双核。
北部湾城市群
广西南宁、北海+ 广东湛江+海南海口。
城市群的发展思路,体现着集中人口资源、增强区域协同、提升经济效率、推动基础设施改善等诸多考虑。
但是,城市群并非统一模式。城市群与城市群的组成是不同的,所产生的结果具有差异性。
如,长三角城市群属于“强强组合”,无锡、上海、苏州、常州、南京等均为经济强市,芯片、软件、动力电池、高端装备、整车制造等所形成的产业链,持续吸引人口流入,包括高技能人才流入。产业协同也带给房地产市场以较强的韧性。
成渝城市群是新兴城市群,正处于发展的红利期,如成都以“西部经济中心+科技创新中心+对外交往中心”定位,承接产业与资金,对人口的吸引力很强,由此构成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撑。
而京津冀城市群,则是典型的“强弱组合”。北京集合主要经济资源,且传统优势以服务业为主,对周边经济的拉动弱、虹吸强。北京周边的河北城市以低端制造为主,缺乏高薪岗位,GDP较低,公共服务不足。表现在房地产上,北京楼市撑拄明显,近在咫尺的环京却无韧性支撑,房价暴跌,库存去化形势严峻。
房地产的三个轴
问题在于,无论是“强强组合”、新兴城市群,还是“强弱组合”,资源向核心城市倾斜集中的趋势是共同的。
城市群的出现,并不会抹杀核心区与周边外围区的差别,反而会出现分化加剧的情形。
除了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与环京分化的例子,广东的情况也与之类似。临近广州、深圳的惠州和中山,楼市同样支撑不足。深中通道的通车,曾让很多人对于中山的楼市寄予厚望,但实际带动作用并不明显。
有观点指出,作为房地产投资,一定要聚焦核心城市,慎选周边。
此种观点并非标准答案,只是对既有市场现象的一种总结。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呢?
概括起来,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第一,核心城市是产业集中地,这种集中使得周边区域缺少高薪职位,由此缺乏对房价的基础支撑。
第二,尽管城市群似乎是一个统一概念,但相关协调机制并未突破行政及资源壁垒,核心城市与周边仅存在交通的互联,而在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核心服务上存在质的差距。在产业分工上,周边对核心城市只是配套服务的概念,在经济实质上存在明显落差。
第三,各种政策资源向核心城市倾斜,比如金融、财政的支持,保障房的配套,城市更新的投资等,周边的资源能力与核心城市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
由于以上原因,一旦经济增速放缓或者一些产业收缩、重塑,资源就会进一步向核心城市汇集,即核心与周边的实际差距拉大。
这里我们引入房地产赖以支撑的三个轴:
1.产业轴:高能级产业等;
2.人口轴:人口基数等;
3.政策轴:政策红利等。
核心城市如何推动这三个轴呢?
用政策去持续优化人口福利待遇,降低居住成本,发展高能级产业,提供高薪就业机会,之后形成“人口流入→需求稳固→土地溢价→品质供给→房价支撑”的闭环。
三个轴,正是核心城市的优势所在。
周边地区,要想实现房地产的逆袭,或者说经济发展的逆袭,其路径,一是从产业进行突围,即坚决引进高能级产业,对核心城市去依赖,难度指数五颗星;二是研究城市群协同特点,尝试政策创新,实现局部领先和局部特色,难度指数四颗星;三是依靠功能互补,实现与核心城市的差异化发展,难度指数三颗星。
上述三条路径,知易行难,实操的难度都很高。
(待续)
值班编委:苏志勇
编辑:韩涧明
审读:戴士潮